- 功能特点
多乐游戏电脑版:
威尼斯水城的微风拂过,本应是光影交错的电影节红毯,却被一阵关于“巨石”强森身材骤变的议论搅得天翻地覆。2025年8月30日,当这位昔日以坦克般壮硕身躯闻名于世的硬汉,出现在威尼斯电影节为新片《粉碎机器》宣传时,现场所有人都为之一惊。曾经宽阔如战斧的肩膀如今明显内缩,饱满的胸肌线条消弭无踪,脸颊深陷,仿佛一夜之间,那个肌肉发达的“巨石”变成了风干的树枝,身上的衣物也显得空荡荡。
媒体镜头捕捉到的这一幕迅速引爆了网络。关于他究竟减掉了多少体重,众说纷纭,有人说是27公斤,有人估摸着60磅,数字虽不统一,但体型变化的巨大却是毋庸置疑的事实。紧接着,强森团队迅速作出回应,解释称这是为了新角色所进行的极端体重管理,从300磅(约136公斤)下降到240磅(约109公斤)左右,并且表示减重过程尚未结束。
然而,这番解释非但未能平息风波,反而意外地牵扯出了他早年一段关于使用类固醇的公开承认。当过往的“肌肉神话”遇上如今的“暴瘦”,许多健身圈的资深人士纷纷摇头,认为如此迅速的体重下降,缺乏自然减肥应有的循序渐进,更像是停用某种“助推器”后的必然结果。
《粉碎机器》这部备受瞩目的传记片,聚焦于MMA(综合格斗)传奇人物马克·克尔的跌宕一生。强森此次在片中饰演主角,需要从巅峰时期的强壮状态,演绎至晚年身体衰弱的模样。影片在威尼斯的首映赢得了全场观众长达15分钟的雷鸣般掌声,媒体评价也普遍积极,认为这是强森一次成功的演技派转型。紧接着,9月8日,他又出现在多伦多电影节的公众视野中,坦诚地谈论了这次体重挑战,再次强调减重是为了角色,并且透露自己还有继续瘦身的计划。
好莱坞明星为角色牺牲形象、改变体型并非新鲜事。克里斯蒂安·贝尔为《机械师》暴瘦40公斤,汤姆·哈迪也曾为了《布朗森》大幅增肌,再为《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减重。但强森的这次转变,却因其过往“肌肉机器”的鲜明标签,而引发了粉丝们更复杂的观感——除了惊叹,更多了一丝对偶像健康情况的担忧。网络上甚至流传起将他与《宝可梦》中的岩石系精灵“小拳石”作对比的P图,虽然带有调侃的意味,却也触及了公众对身体极限与潜在健康风险的疑问。
这场关于体型变化的讨论,如同野火般蔓延,最终不可避免地将陈年旧事——他使用类固醇的过往,重新推到了风口浪尖。早在2009年3月14日,强森在宣传电影《奔向女巫山》时,就曾在MTV的访谈节目中坦承,在青少年时期曾尝试过类固醇,与朋友们一起,大约在18、19岁的时候。他当时表示,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很快就停止了使用。这段坦白在当时并未引起轩然,在好莱坞盛行的健身文化中,使用合成代谢类固醇(AAS)并非什么禁忌,就连健美巨星施瓦辛格也曾公开承认年轻时的用药经历。
然而,如今与威尼斯红毯上的照片作对比,当年那句含糊的“尝试过”便显得意味深长。网友们翻出旧视频,剪辑出强森过去如同岩石般坚硬的肌肉线条,与当下手臂细如竹竿的模样形成鲜明反差。在健身论坛上,有人放大其面部变化,认为这是激素水平剧烈波动留下的痕迹,停药后肌肉的自然萎缩速度之快,令人咋舌。尽管强森团队未直接回应类固醇质疑,反复强调是通过严格的饮食控制(如将蛋白质摄入减半)和每日四小时的高强度有氧训练来实现的。但这种“标准答案”在业内人士听来,早已是耳熟能详的陈词滥调。毕竟,卡路里缺口是减重的基础,但如此均匀且伴随松弛感的消瘦,确实引人深思。
此刻,以“直言不讳”著称的健身教练格雷格·杜塞特(Greg Doucette)适时发声。这位以敢于揭露明星“假自然”体型而闻名的教练,于2025年9月1日发布视频,直指强森此次的瘦身模式,极大概率是由于停用了类固醇。杜塞特透露,早在多年前,他曾私下与强森有过交流,并看到过他的训练日志,当时就曾直言不讳地警告,经常使用类固醇会对心脏、肝脏和肾脏造成巨大负担,若不及时停止,恐在60岁前面临健康危机。他在视频中生动地比划肌肉萎缩的过程,指出自然减重不可能如此迅速,激素一旦撤离,那些“虚假”的肌肉便会迅速崩塌。这并非杜塞特首次公开质疑强森,早在2024年3月,他就曾表示,强森早年的巅峰体型绝非通过小剂量药物就能维持,而是需要“大周期”的药物支持。2025年4月,他还在播客中进一步推测,许多好莱坞明星为了追求极致体型,都在不同程度上依赖药物,而强森正是其中一个典型案例。
这场争论在粉丝群体中形成了鲜明的分化:一部分人认为杜塞特是在“蹭流量”,而另一部分人则认为他的观点不无道理,毕竟杜塞特本人曾是运动员,转型教练后,也以“治疗”那些依赖药物的健身者而闻名。
杜塞特的警告听起来尖锐刺耳,但健身圈的“前车之鉴”却屡见不鲜。今年1月5日下午3点51分,韩国健身网红朴胜贤(Park Sung-hyun)因滥用药物导致心力衰竭猝死,生前其身材壮硕得如同“怪物”。无独有偶,2022年,德国健美选手保罗·波洛切克(Paul Poloczek)在比赛后突然倒地,验尸报告同样指向激素水平超标。这些悲剧并非孤例。就连曾是类固醇使用者、现今公开反思的施瓦辛格,也坦言年轻时对药物风险认识不足。
强森此次的体重骤变,恰好与这股关于健身药物风险的讨论风潮不谋而合。在社会化媒体平台X(原Twitter)上,相关推文如潮水般涌现,有人将其视为一种“健康警示”,也有人担忧他会像那些因追求流量而牺牲健康的网红一样,付出生命的代价。前WWE(世界摔跤娱乐)传奇巨星凯文·纳什(Kevin Nash)也公开表示,强森的新造型令人担忧,并劝诫他不要再进行如此极端的体重管理。在体育和娱乐产业中,明星为角色塑造而进行的极端体重增减并不少见,这背后往往是资本的推波助澜,是迎合观众“变身”猎奇心理的畸形审美。然而,当这种极端化行为将健康作为代价时,谁又能真正为这份“牺牲”买单?
强森本人对外界的质疑,则表现得尤为低调。在9月9日接受CNN采访时,他双手自然地搭在膝盖上,再次强调一切都是为了角色,并否认了使用类固醇的传闻。其团队也发布声明,重申其300磅的起点,并详细列举了训练内容,包括拳击和摔跤,以及公开了饮食日志,其中充斥着堆积如山的鸡胸肉和蔬菜。然而,这些回应并未能完全堵住悠悠之口。在Reddit论坛上,用户纷纷上传对比照,旧日影片中他挥舞着沉重杠铃,铁饼碰撞声响彻耳畔,与如今照片中手臂皮肤松弛的模样形成鲜明对比。9月10日,强森本人在社会化媒体上发布了一张瘦削脸庞的,配文“为艺术付出”,获得了数百万的点赞,但评论区中关于“小拳石”的调侃却占据了多数。
据业内人士私下透露,在完成《粉碎机器》的拍摄后,强森还将继续为另一部影片《蜥蜴之乐》(El Viaje de Saul)进行瘦身,片中他将饰演一位70岁的老人,而他最好的朋友竟然是一只鸡。导演本尼·萨夫迪(Benny Safdie)对角色的“真实感”有着极高的要求。尽管这一个角色设定听起来有些荒诞,但考虑到《粉碎机器》在威尼斯电影节获得的积极反响和巨大的票房潜力,强森显然对自己的转型雄心勃勃。
这场风波,也深刻地揭示了健身文化中存在的痛点。过去,强森是许多人心目中的健身偶像,他的杂志封面常是卷起袖管,展示健硕的二头肌,激励着粉丝们每周六天、每天摄入8000卡路里的魔鬼训练。如今他的瘦身,有人称之为“终于健康了”,不必再背负那“虚假的强壮”。
社交媒体X上的一则热门帖子写道,强森曾饱受肠道问题困扰,长期服用抗生素破坏了肠道菌群,医生诊断其存在炎症和严重的营养缺口,这才促使他开始真正的体重管理。另一则推文则列举了七项可能的健康问题,包括维生素D和镁缺乏、皮质醇升高,这些都可能会引起身体“卡脂”无法正常减重。这些说法听起来十分贴近普通人的减肥困境,许多人在减肥过程中也曾遇到类似的瓶颈。强森的这次减重,表面上看是为角色需要,实则折射出整个行业内无处不在的“逼迫”。明星的体型正在被商品化,观众对“极致”的追求愈演愈烈,而药物滥用的悲剧也年年发生。杜塞特的警告并非空穴来风,他过往曾批评过众多明星,并强调至少应该做到“诚实”,不要假装一切都“自然而然”。
9月12日,《综艺》(Variety)杂志报道称,强森的减重计划仍在继续,并且他的商业品牌合作也进行了相应调整,甚至连健身房的课程表也随之更改。关于他的讨论,从威尼斯红毯一直蔓延到多伦多的街头巷尾,小拳石的P图不断被转发分享。健身视频层出不穷,杜塞特在9月2日的直播中再次“敲桌”表示,强森的快速瘦身“停药”迹象明显。强森团队一直在密切监控舆论动态,努力删除负面帖子,但火苗却越烧越旺。9月15日,强森更新了他的Instagram动态,画面中他举着哑铃,手臂肌肉紧绷,伴随着铁饼碰撞的叮当声,配文似乎在回应一切。相关的讨论帖已经积累了上百页,无数键盘敲击声如同密集而急促的雨点。
这场风波,如同一个放大镜,精准地暴露了娱乐健身领域的灰色地带:为了追求流量,不惜以速成肌肉为代价;一旦停止“助力”,体型便迅速“塌方”;而健康,则在追逐极致的过程中,悄然变成了难以企及的奢侈品。
回想起那些因药物滥用而倒下的生命,朴胜贤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视频中他费力地举起杠铃,落地时发出的沉闷响声,评论区里粉丝们满是担忧。保罗·波洛切克在比赛结束后被担架抬走,灯光逐渐黯淡。就连曾经以“铁血硬汉”形象示人的施瓦辛格,在1975年健美舞台上油光闪闪的肌肉背后,如今也坦承年轻时的鲁莽。
强森的这次瘦身,无异于撕开了遮掩在光鲜外表下的遮羞布。注射器的风险、为了博取眼球而进行的“吃胖直播打赏”,身体在某一种意义上已经变成了一场“赛博赌注”。原本正常的体型管理,逐渐演变成一场无休止的军备竞赛,资本为了争夺流量而不断推高极限,而观众则沉浸在对“极端”的狂欢之中。杜塞特在视频的结尾摊开双手,那句“值不值得,你们自己清楚”的潜台词,回荡在无数关注者的脑海里。强森则继续穿梭于各个片场,观众的票房数据不断攀升,财务报表也随之打印出来。在瘦弱身材的曝光之后,商业合作的条文被一一签署,健康的底线似乎被悄然规避,而“鹅卵石”般的强森,将继续以一种“尘埃落定”的姿态,避开一切潜在的风暴。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