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处处跃动着劳动者的铿锵足音。在机床轰鸣的车间、在灯火通明的实验室、在街巷阡陌的基层一线,无数奋斗者正以汗水为墨、以担当为笔,书写着新时代的壮丽篇章。
用实干诠释劳模精神,以担当谱写时代赞歌。即日起,速新闻推出“劳动者之歌”系列报道,聚焦宿迁“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获得者,以及各行各业的优秀工作者代表,讲述他们与宿迁高水平发展同频共振的动人故事。敬请关注。
工作三十余载,他宛如一颗坚韧的种子,深深扎根于模具行业的广袤沃土,用奋斗诠释-“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的工匠精神,用匠心雕琢出属于自身个人的“模具人生”。他就是宿迁市苏林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工艺装备研发主任、高级技师杨可平。
凭借高超精湛的技艺与锐意进取的创新精神,杨可平带领团队斩获了10多项实用新型专利,成功改进30多项工艺,实现6项重大技术突破,累计为企业节省本金4000多万元,助力公司实现总产值6亿元。
4月28日,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杨可平荣膺“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从初出茅庐的学徒工,成长为技艺精湛的高级技师,杨可平始终秉持追求完美、挑战极限的工作精神,为企业未来的发展注入强劲动力,被同事们亲切地称为生产线上的 “救火队员”。
“有一次,公司出口的一批牵引器横梁在焊接后出现变形,反复矫正仍不达标。接到求助后,我立即赶到车间,用检测仪逐寸排查,发现连接处存在0.8毫米的细微误差。我们连夜赶制焊接工装,调整焊接参数和改变工艺顺序,增加防错功能,完全解决了问题,确保这批订单顺利交付。”杨可平谈及此事时面带微笑。在日常生产中,只要遇到技术难题,他总是随叫随到,帮助同事分析症结,提供专业指导。然而初入职场时,他也曾是行业新手。
1970年,杨可平出生在浙江省温岭市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22岁那年,他进入温岭市一家模具厂当学徒。彼时,杨可平对模具制造一无所知,连最基础的加工原理都不清楚。认识到自身不足后,他白天虚心向行业老师傅请教,下班后回到宿舍挑灯夜战、刻苦学习。这份对技术的执着与痴迷,让他收获了“技术疯”的外号。
“在当学徒的过程中,每天都能接触到新知识、新事物,我也逐渐发现机械行业有很多需要深入钻研之处,因此,我对这一行愈发热爱。” 杨可平说。
2008年,杨可平来到位于沭阳经开区的宿迁市苏林机械制造有限公司,主要负责产品研究开发、工艺制定和模具制造等核心工作。当时,公司主要营业业务是为国际知名摩托车企业代加工零部件,杨可平在产品研究开发过程中,敏锐察觉到客户图纸上的工艺存在滞后性。这家客户在行业内有一定权威,且在没有现成参数、成套理论以及任何参考经验的情况下,杨可平要论证该图纸缺陷,难度可想而知。
“我们尊重权威,但不能盲目迷信权威。” 杨可平介绍,为攻克这一难关,他反复推敲每道工艺流程,经过无数次实践论证与深入研究,终于找到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向。当他向客户公司工程师指出图纸问题并协商改进方案时,其专业素养与执着精神让对方深受感动。
正是凭借这股不服输的拼劲,杨可平与众多国际有名的公司工程师建立起良好的工作关系。他经常主动向这些工程师请教,深入交流生产的基本工艺与技术细节,携手攻克生产中的诸多难题。久而久之,他也成长为一名兼具扎实理论知识与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技师。
在快速发展、竞争非常激烈的机械制造业,唯有不断的提高综合竞争力方能站稳脚跟,而创新工艺正是其中的核心关键。十多年前,国内拖车球生产厂商的生产的基本工艺普遍趋同。为打破传统拖车球锻造工艺浪费材料、成品率低等问题,杨可平全身心投入技术攻关,开启了“工作无昼夜、双休不停歇、月月连轴转”的攻坚模式,就连睡觉时都在思索工艺改进方案。
由于公司缺乏必要的研发设备,他先后十余次前往山东,借用别的企业设备开展研发验证工作。在投产遭遇困境时,他又奔赴上海材料研究所寻求专家指导,最终成功找到最合适的材料,取得突破性成果。最终,杨可平设计的“拖车球垂直封闭锻造工艺”使得单件产品的费料比例从60%减少到15%,有效提升了工艺质量和工作效率。
一花不是春,独木不成林。如今,55 岁的杨可平成为了宿迁市技能大师工作室领办人和长三角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领衔人,其研发团队共有8名成员。他针对不一样岗位精心制定培训计划,在生产的每个环节都耐心细致地指导大家,丝毫没有保留地向小组成员传授关键技术。
三十年如一日,杨可平始终坚守在生产第一线,不断打磨“毫厘匠心”,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江苏省企业首席技师”“江苏工匠”等荣誉。“未来,我希望能继续带领研发团队在模具制造领域深耕不辍,产出更多创新成果,实现降本增效,让传统工艺焕发新活力,让劳动的光芒更加耀眼夺目。”杨可平说。(骆伯玮 时艺菁 林洋旭)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