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功能特点
多乐游戏电脑版:
可在中俄关系看似密切的背后,有一股长期存在、屡禁不止的暗流在破坏着两国民间的友好氛围,他们见中国人就打,还高喊“希特勒万岁”!
当我们谈论中俄关系,脑海里浮现的往往是“历史最好时期”这样的宏大叙事。然而,在莫斯科的街头,一个中国留学生可能遭遇的无端暴力,却与这种温暖的政治气候形成了尖锐的刺骨反差。
这身暴力的“制服”——光头、马丁靴——其实是个舶来品,最早出现在上世纪60年代的英国工人阶级青年中。但当它漂洋过海来到90年代的俄罗斯时,一切都变了味。
那是一个国家分崩离析的年代,苏联解体带来的社会大混乱让无数人一夜返贫。恶性通货膨胀让人们的毕生储蓄变成废纸,1美元就能换到6800卢布。
财富迅速向少数寡头集中,据说1%的人掌握了80%的资产。与此同时,无数年轻人找不到工作,上不起学,看不到未来。巨大的绝望感和被剥夺感,需要一个宣泄口。
“光头党”这件外套,就成了这股无处安放的愤怒最廉价、最直接的载体。它被迅速“本土化”,内核被彻底掏空,然后填充进全新的东西——仇富、排外,以及一种扭曲的民族主义。
他们的思想内核能够说是一锅大杂烩,混乱到自相矛盾。他们高喊“斯拉夫人至上”,将信奉东正教的白人俄罗斯人视为天选之子,却又崇拜着纳粹的万字符。
这本身就是个巨大的讽刺,要知道在反法西斯战争中,苏联付出了2800万人的生命代价。他们一边把斯大林这样的苏维埃人物奉为偶像,一边又用着他死敌的符号。
这种混乱恰恰说明这些符号对他们而言,并非出于什么坚定的历史信仰,而仅仅是一个集结工具,一种能最快点燃愤怒、划分敌我的标签。
最初他们的攻击目标还很模糊,就是笼统的“外来者”,但很快目标就变得异常精准:那些外貌特征明显的族裔,尤其是来自东亚和中亚的。
“外国人抢走了我们的工作”,这句苍白的口号,成了他们施加暴力的万能借口。
从殴打、持刀袭击到公然谋杀,暴力一直在升级,一名越南学生在圣彼得堡被当街刺死。一名中国留学生在莫斯科地铁里被活活打死,一名乌兹别克学生,在莫斯科郊外被捅了整整56刀。
更可怕的是,他们的攻击范围甚至扩大到了本国人——那些与非斯拉夫人结婚或交朋友的俄罗斯人。在他们看来,这是“玷污了俄罗斯的纯正血统”,同样不可饶恕。
面对愈演愈烈的街头暴力,官方并非无动于衷,进入21世纪,特别是2010年之后,普京政府开始了声势浩大的打击行动。
官方媒体连篇累牍地谴责,警察进行了大规模的抓捕,到2014年,官方甚至宣称,已经取缔了全国90%的光头党组织。
效果是立竿见影的,街头明目张胆的暴力事件确实大幅度减少了。然而,批评者一针见血地指出,这不过是“只打苍蝇,不拍老虎”的治标之策。
许多组织根本就没有消失,它们只是转入了地下,或者换了个名字,比如摇身一变成了“卫士联盟”这样的团体,继续活动。
更深层的问题就在于,一种“一家”的传闻始终不绝于耳。有说法称,部分警察扮演着双重角色:白天,他们是执法者。到了晚上,可能就和这些极端团体的成员称兄道弟。
这种暧昧不清的关系,让受害者,特别是外国人根本不敢报案,他们害怕遭到更残酷的报复。于是,一种“虚假的平静”笼罩了城市,根本问题被巧妙地掩盖了起来。
他们放弃了大规模的街头聚集,主阵地转移到了线上,通过社会化媒体,他们进行动员、煽动,甚至公然传播暴力视频。一些账号的粉丝数量高达数十万,在年轻人中依然有着不可以小看的影响力。
他们的成员也变得更隐蔽,像水一样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健身房、足球流氓团体,这些充满荷尔蒙的地方,成了他们发展新成员的温床。
甚至俄乌战场的出现,为一部分极端分子提供了“合法”宣泄暴力的出口,他们以志愿兵的身份走上战场,将往日的街头斗殴升级为国家间的厮杀。
每一次俄罗斯经济遭遇重创,这个幽灵就会准时复活,从90年代的解体阵痛,到近年因战争、制裁导致的卢布贬值和通货膨胀,青年失业率的每一次抬头,都为极端思想提供了新的养料。
普通人对食物、取暖和未来的焦虑,是驱动这股暗流最根本的动力。只要这样一些问题不解决,官方再漂亮的“割韭菜式”治理,也没办法阻止幽灵一次次借尸还魂。
这种持续存在的街头暴力,早已超越了社会治安的范畴。它像一把锋利的匕首,正在从根基上,侵蚀着俄罗斯与其他几个国家的“战略伙伴关系”。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中俄关系,高层之间政治互信不断加深。经济层面,贸易额屡创新高。但在民间,尤其是在俄的华人圈子里,气氛却远没那么乐观。
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馆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发布安全提醒,告诫同胞减少夜间外出,避免前往人群复杂的场所。这种官方警告的背后,是无数起血淋淋的真实案例和弥漫在整个留学生群体中的巨大恐慌。
暴力事件本身,也在撕裂着俄罗斯的社会共识,一种原因是受害群体的恐惧与孤立,他们被迫“抱团取暖”,生活在一个充满不安全感的封闭圈子里。
另一方面却是部分主流社会的冷漠,很多人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只要暴力不降临到自己头上,就选择视而不见。这种默许和纵容,比暴力本身更让人心寒。
说到底,衡量两国关系是否真正“强大”和“友好”,不能只看冰冷的政治辞令和经济数据。真正的试金石,在于一个普通的中国人、越南人或者乌兹别克人,能否在深夜安心地走在莫斯科的街头。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无论多么牢固的“战略伙伴”,都可能在一次地铁袭击的暴力中,显得苍白无力。
光头党的现象,是俄罗斯社会转型期阵痛、身份认同危机和治理困境的集中体现。
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一个大国在追求外部世界强大的同时,内部那些未能被妥善处理的伤痕。
有句老话叫“剃掉了头发,脑袋还在”,解决这一个问题绝不能仅仅依靠强力压制。
一个民族真正的自信与安全感,最终源于其内部的包容、经济的活力以及对历史的深刻反思,而不是通过排斥和打击异己来虚张声势。
这不仅是俄罗斯需要回答的问题,也是所有面临类似挑战的社会,需要共同思考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