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油田施工电缆收敷工艺多采用人力或内燃机驱动的电缆收装方式,前者对实施工程人员技术方面的要求高,后者主要是依靠内燃机运作供能,易造成气、声等多种污染问题。面对这一难题,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齐心团队有效整合高校和企业的力量,创新设计了一种电动的收装电缆绞盘,并用单片机控制其拉力保证电缆不会受损,解决了现行工艺中存在的问题,有效实现了降本增效,提高了安全系数。在东营市首届油地校融合创新创业大赛中,作为石大战队中的种子选手,该团队不负众望,勇夺团队组一等奖。
成事之道,要在得人。石大齐心团队由教师2人、学生8人组成,其中博士生4人、硕士生3人、本科1人,来自化工和电器专业。在一次社会实践中,小组成员亲身体验了人力收装电缆,感触很深。“每次电缆敷设施工现场大概需要五名以上的工人,对工作人员的职业素养要求苛刻,企业要付出较高的人力成本,其间不可控因素多发频发,如电缆盘放缆架不牢固,易引起实施工程人员人身伤害等。此外,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就更不用说了。”石大齐心小组成员王万里介绍。
科技创新,需求为王。面对公司制作中遇到的实际难题,在老师们的鼓励和指导下,团队下定决心开始研究以机械代替人工的电缆敷设工艺,致力于推动院校科研成果的实际应用转化。在研究过程中,团队师生实验室内搞研究,实验室外积极调研行业需求,与有需求的企业单位不断对接实践,联合多方力量集体攻关,最终研究出人机交互的智能过载保护绞盘方案,实质性解决了现行工艺中存在的问题。采用此装置后,只需要一到两名工人操作监管机器即可,节约了大量人工成本,提高了施工效率。该装置在有源场景下能够正常的使用交流电驱动,无源场景下可换用锂电池供能,实现了清洁高效灵活施工。
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到实际应用看似只隔一堵墙,但其实这样的一个过程中团队付出了很多汗水和努力。“团队致力于推进高校科研成果实际应用转化,人机交互的智能过载保护绞盘技术仅仅是个开始,聚焦油气行业上下游产业链,探索双碳背景下油气产业转型升级,团队目前正在致力于电源、能源方面的研究,沿着油地校融合创新的方向,共同探索关于双碳的科创实践。”王万里说道。